Search

|#雜談──比真花更鮮豔的「纏花」|
(網誌詳細版:
  • Share this:

|#雜談──比真花更鮮豔的「纏花」|
(網誌詳細版:https://reurl.cc/OjQdX)
 
  「傻傻的姑娘戴一朵花,等著他回來啊……」
 
  女孩子打理自己的髮型,是從古自今都有的事,台灣早期婦女也是如此,但除了簪釵銀飾以外,女孩們也會用鮮花、或用彩線製作的仿花來裝扮自己。
 
  這種仿花又叫作「#纏花」,是 #清領時期 至 #日本時代 台灣婦女的髮飾之一,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叫法。
 
  比如閩南族群多稱呼它為「#春仔花」,較常見的有龜、百合花、鹿、石榴等基本樣式;金門人則稱為「#吉仔花」,在初一、十五燒香拜佛時,插上髮鬢增添喜氣;而客家人稱之為「纏花」或「#線花」,不只在髮飾的製作上使用,更作為居家的裝飾品。
 
  「纏花」製作的主要方法是用紅綢、繡線,在剪好的紙片上,纏繞出各式物件,然後搭配鐵絲,組合成花卉、蝴蝶、蟲獸等造型。雖然並不算太難,所花成本也不多,但非常需要耐心,且需要一雙靈巧的手。
 
  而在纏花的使用上,也會因為族群而有不同的使用方法。像是閩南的「#春仔花」,大多是在婚禮配戴,通常是三公分左右的紅色或桃紅色花朵釵飾,因為身分不同,花朵則有不同形狀與含意。
 
  大多數情況下,新娘都配戴「#石榴」形狀的春仔花,象徵「多子多孫多福氣」;新娘的媽媽與新郎的母親、祖母,則是配戴代表福壽的 #龜形春仔花;嬸嬸、舅媽一輩,配戴「#五福花」;媒人則配戴「#梅花」,取諧音「媒」。而在顏色設計上,男方的女生家屬,通常是配戴紅色,而女方家屬則是除了母親是紅色以外,其他都是桃紅色。
 
  客家族群雖然纏花設計與閩南人有所不同,但也同樣有將纏花用在婚禮上的習俗。
 
  在傳統的客家習俗中,新房在結婚期間要裝飾,因為親朋好友都會來參觀新房,因此新娘們會繡製許多精美的繡品裝飾新房,表現自己的女紅技巧。
 
  這時「纏花」,就派上用場了,許多掛飾都是刺繡搭配纏花來展現,這樣除了平面的刺繡以外,更多了幾分立體的美感,例如 #宮燈、#掛飾,都常常是客家新娘們巧手繡製的嫁妝。
 
  除此之外,客家纏花不只在婚禮出現,像是「#桌供」,就是客家廳堂常見的清供品。
 
  「桌供」通常是兩個一對的簡單四方形木箱,正面與兩側罩上玻璃片擺放在廳堂的供桌上,內部放置利用纏花技巧做出花蕊、蝴蝶、枝葉等,搭配鐵線或銅絲纏繞的綴珠或摘綾的花蕊、花心、昆蟲觸鬚等裝飾,整體顏色艷麗、繁複熱鬧,是一件非常需要製作者巧思的工藝品。
 
  「纏花」的可以說是古早人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,如何利用身旁物件,最大限度的打扮自己,像是繡線的光澤和色彩,可以讓纏花看起來更加艷麗,而紙片更可以塑造出它的立體感。
 
  現在許多社區大學有在開設製作纏花的課程,網路上也找的到製作纏花材料組合包與書籍。如果有興趣的人,不妨參考看看,現在有許多重新設計的纏花樣式,配戴起來不只優雅好看,更多了幾分流行的新穎,非常賞心悅目呢。
 
  如果喜歡,不妨幫我們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看看台灣這繽紛的一面吧!
 
參考資料:鄭惠美〈台灣客家纏花技藝調查研究〉
圖片飾品來源:東方纏(店家)(台灣服飾誌 攝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屬於臺灣的服裝誌,介紹荷西、明鄭、清領與日本時代的各種服飾。 台灣傳統服飾 台灣古代穿什麼 台灣歷史服飾
View all posts